游牧哲学,是德勒支在他的著作《千座高原》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这一概念隐含了一种流动的力量,区别于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而强调一种处于变化中的中间状态。这种流动性或不稳定性不仅是当代社会去中心化的重要依据,也是促成任何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的重要力量源泉。

“知识游民”是当前社会环境中承载着这一流动力量的重要人群,它们具有良好的教育和一定的技能,它们游走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用他们所携带的知识和技能去进行着交换,并用交换所获得的财富去换取对这座城市的使用权。他们在当下的中国环境中,可能是被划入“蚁族”,也可能被归类为“流动人口”,更有可能是“北漂”“校漂”或者“艺漂”。他们往往刚刚从大专院校毕业,年龄在2030岁之间,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也多数没有自己的车,他们可能有家庭,但是却没有根深蒂固的社交网络、亲属和邻里,在他们生命中的这个阶段,他们可能居住过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城市。

“知识游民”或许并非一个特定的群体,而更像是当下中国社会很多人都可能经历的一个生活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我们和城市、社会、建筑,有一种特定的关联性。因为长久以来,城市都被设计为一座属于它的居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综合体,而与居民相对应的正是流动人口,他们并非真正的城市居民,虽然他们也暂时居住在某座城市,但是他们可能在短期内就离开,也可能在几年后才开始真正定居在这座城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城市并不属于他们,而属于他们的则是具有一些具有相对固定的功能的一些城市中的建筑,以及联系起这些建筑空间的公共交通体系。

在当代社会中,“知识游民”可能通过网络、消费或者工作对城市产生影响,他们的存在也可能让城市的属性在夜晚和白天、节假日和工作日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们可能通过一些只属于他们的建筑空间与城市发生联系,他们也可能与城市的居民共同分享着普遍的城市资源,他们可能是艺术家也可能是盲人按摩师,他们甚至可能生儿育女,并且通过他们的子女与这座城市发生关联。然而,最有可能的是,他们的生活,或许并不如我们期望的那样与他们所在的城市享有着共同的繁荣和发展。因为他们生活在一座城中之城,一座建筑中的城市。

// 本项目是由毛磊与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合作,进行为期14天的寒假workshop研究项目, 展示于2015年,长安大学建筑馆3楼展厅